四十周年回顧

楊振寧的建言 |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成立

四十年前,1985 年 3 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正式成立的時候,香港還處於英治時代,內地和香港的交流遠不如今天這樣頻繁和方便。此前,香港也沒有任何一個學術交流服務機構明確地支持和推動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研究交流。

據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開荒牛之一、已故首任總裁(時稱總經理)楊偉國憶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不少香港學者只能以自己的私人假期、個人有限的經濟能力到內地交友訪問,嘗試探索兩地合作的各種可能性。遺憾的是,這種非恆常、民間的、個人友誼的交往,未能為兩地學術交流帶來突破性的變化。

 

兩地學人,一河之隔

淺淺一道深圳河,隔開了香港和內地學者。香港大專院校與內地同行難以直接進行學術交流的現象,引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的關注。他在 1980 年代初已注意到,香港回歸祖國的政治討論已成為中英兩國政府的議事日程,而這正好是破局的契機。

楊振寧於是向國務院建議:有必要在香港設立一個服務機構,推動香港大專院校與內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和合作,讓兩地學者、專家有一個便利的渠道直接接觸。楊偉國多年之後接受《京港學術交流》季刊採訪時指出,楊振寧認為「這種知識份子的交流和接觸,不單有助於香港同胞對祖國的新認識,更能發揮一大批高級知識份子在回歸歷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科院院士楊振寧教授(圖片來源:中科院)

楊振寧倡議獲採納後,國務院正式行文批准,同意在香港成立一個學術交流機構,其名稱就是楊院士建議的名字:「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從此開啟了內地和香港學術界直至今日依然穩定運行的交流機制。楊振寧的高瞻遠矚,無疑有着深遠的歷史意義。

楊偉國曾經分析說,從「京港」的命名可見楊振寧院士的洞燭天機:眾所周知,根據「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但在 1980 年代初就建議以「京港」來闡述這一層關係,可謂走在時代的前頭。

事實發展就如這一名字所示,中心的董事單位絕大部分來自北京,包括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現為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委員會(現為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新華社香港分社(香港中聯辦前身)等。

 

學術橋樑,轉瞬四十年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在楊振寧的關心和支持下於 1985 年 3 月正式成立,四十年來成為了香港與內地文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樑,長期為兩地學術科技交流活動、公眾科普、高等教育合作、人才培養等活動和計劃提供經費資助及支援。

京港標誌:在「BHK」上刻畫的同心波紋,波紋間距較窄處代表着波峰;這一設計巧妙地通過簡單的科學概念,呈現一種外向層層擴散的動態意象,寄意科研合作的影響力;
設計者已不可考,此標誌在京港中心最早的文件上已經存在

楊振寧院士在 2013 年 4 月、年屆九十歲時曾接受京港中心和邵逸夫獎委員會採訪,他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為例,強調了跨地域合作和交流對科學研究的推動作用;
參與會面者包括「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副主席楊綱凱(右一)、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代表曹宏威(後排右一)、楊偉國(後排右二)、陳錦雲(前排右二)、記者蔣婷(後排左一)(京港學術交流,2013/4)


 

資助學術交流和轉移技術 | 篳路藍縷,心念家國

國務院批准成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後,落實的工作由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負責,最終決定以香港土生土長、從事半導體研發和生產二十多年的信息科學學者楊偉國為首任總經理。楊偉國畢業自浸會學院(浸大前身),他與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理工學院(理大前身)等院校聯繫密切,又熟悉台灣地區以至歐美日的半導體業界。隨即,楊偉國找到了熱心社會事務的青年工程師李乃堯做搭檔。

1984 年底,楊偉國開始籌組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馬不停蹄的操辦了辦公室一應事項後,他並未稍歇,立即就在 1985 年 1 月赴京拜訪中央科技主管部門、文化教育部委以及北京各著名大專院校;返港後,又接續拜訪香港學術界先進,聽取他們對新機構的建議和設想。中心在當年 3 月正式成立。楊偉國分管技術和工業有關工作,李乃堯負責中心的學術和資助工作。兩人有高度默契,堪稱雙劍合璧。

楊偉國(攝於 1993 年)

李乃堯

李乃堯後來於 1996 年繼任為第二任總裁。他近年榮休後接受《京港學術交流》季刊採訪時憶述,1985 年京港中心招牌是豎起來了,但學界人士對這個機構的工作將信將疑。如何克服逆境呢?靠的是所有董事單位的鼎力支持,也靠個人魅力,當然也要有到位的資源。

京港中心首屆香港董事有五人,除了楊偉國、李乃堯,還包括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毛鈞年、中文大學榮休教授陳耀華、香港理工學院前副院長程源鍇,這個董事陣容,保證了政、產、學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支持力度。數年後京港中心的董事擴充,中科院、社科院、醫學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單位亦派員參與,顯示出國家部委的重視。

發揮個人魅力,就是楊李二人的重要任務了。他們經常主動叩門,聯繫大專院校。那時候,與大學教授交往離不開英語對話,而每一次登門探訪,身份、氣場和能力都不能遜色。身為訊息科學家的楊偉國,以及工程師李乃堯,當然遊刃有餘,於是逐步敲開了本港各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以至校長辦公室的大門,為學術交流工作打開了通道。

但這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學者教授們相信一個知名度不高、資源也不多的新機構,可以對兩地學術交流發揮作用,以至提供實際幫助?這就是實際的資源難題。

當時香港尚未回歸,港英政府每年僅撥款 100 萬港元供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幾所院校申請與內地進行學術交流。了解此實況後,京港董事會決定同樣撥出 100 萬港元資助有關活動,特別是學術會議,歡迎年輕學者申請。為增加這一學術活動資助的公信力,京港中心成立了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包括中文大學楊綱凱、曹宏威,香港大學徐是雄、理工大學劉佩瓊等,資助範疇包括科學、金融和醫學等。

 

設評審機制,資助學者參加學術會議

「一般而言,一個學者參加一次學術會議來回機票加上食宿,每趟開銷就得三四千元,」李乃堯曾表示:「撥款 100 萬元,反映京港中心對此事的重視。」與此同時,京港中心也聯繫了多位院校學者,成立「策劃委員會」,為中心籌謀和建議,並主動向各大院校推介。京港也積極參與不同的社會活動,用今天的說法就是積累人氣,加朋友圈。

京港中心參與 1993 年的「中銀杯」籃球賽,與各界人士建立聯繫

從 1985 至 1994 年間,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共資助各種會議計 74 萬元,各項目總受惠人數逾五百人。有的資助項目發展成兩地雙向合作;有部分合作伙伴的學生被招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來港深造的內地研究生。自 2003 年起,京港中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地學者出席,至今舉辦了約七十場學術會議。

京港中心早期資助內地學者參加的會議(京港學術交流,1989/2)

可以說,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對兩地學術交流活動,從深度、廣度方面都起了積極的催化作用。

 

增專業對話,轉移重要技術

加強兩地專業溝通,亦是京港中心的使命之一。1989 年,美、英、澳、加、新西蘭、愛爾蘭工程界達成《華盛頓共識》,相互承認工程師資格,而香港在英治時代下,香港工程師學會也在 1996 年獲准加入《共識》,會員可豁免考試而赴六國執業。

同一時期,京港中心亦多次主辦或協辦專業交流活動,邀請香港工程師學會成員到內地交流和演講,並與中科協、中國工程師學會建立聯繫。隨着交往漸趨密切,大家都注意到若能加入《華盛頓共識》,對中國工程師拓展專業、走向世界將有莫大裨益。由此,京港中心也協助香港工程師學會、中科協向《共識》相關國家/地區推薦中國工程師。經過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工程師協會終於在 2015 年獲納入協定。先後擔任中科協黨組書記的陳希、懷進鵬每談及此,都特別讚賞香港工程師學會和京港中心發揚的作用。

1988 年,京港中心還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半導體技術轉移,而該項半導體生產技術的提供者就是楊偉國本人。楊偉國當年的技術轉移,成功令當時中國電子業的老大哥北京 774 廠能夠大批量、極穩定地生產出最高水準的半導體器件 ─ 德國西門子的產品,該些器件的質量水平連德國的德律風根(Telefunken)電子廠也未能達標。

1989 年 3 月 3 日,中央電視台在晚間全國新聞聯播中,以詳盡篇幅報道了此事,香港近十間傳媒機構也引述消息,介紹京港中心在兩地高科技合作中的新成果,多名傳媒記者到京港中心訪攝,成為佳話。

京港中心季刊對此事的報導(京港學術交流,1989/2)

此後,京港中心一直大力推介香港的特有技術予內地部門。例如香港規劃處官員蔡宇略開發的一套城市規劃軟件就經中心介紹到北京。該軟件和概念被運用到內地大城市的長遠規劃上。蔡宇略博士退休後繼續支持京港中心,並曾擔任中心董事。另一方面,京港中心也積極為香港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例如早在 1990 年前,北京市環保科學硏究所、南開大學化工廠已分別通過京港中心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介紹汚水處理技術和電鍍廢水回收利用技術。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在香港的一些輕工業生產中。

身為半導體專家的楊偉國 1987 年接受報章專訪
「每年設計一新產品」

1991 年,京港中心代表團訪問中科院廣州分院和廣東省科學院


 

科普核電與航天,邀請航天 |  英雄來港,以科學振人心

四十年來,京港中心職工總不出十一、十二人,但屢屢組織和舉辦大型活動,為香港社會注入正能量。1986 年在尖沙咀星光行舉辦的核技術展覽就受到全港矚目。當年正值改革開放、大興土木之際,為解決能源需求問題,國務院宣布在廣東大亞灣興建核電站,但因同年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意外,該方案引起了香港不少市民疑慮,有百萬人簽名反對。

 

核電展覽釋疑慮

為釋除大眾疑慮,新華社香港分社決定成立籌備委員會,安排一個大型核技術展覽會。其時,京港中心成立僅年餘,就參與了籌辦工作。展覽會請來了學者曹宏威、徐是雄等駐場,向市民介紹核電原理,又解答核電選址等問題。大會還預備了一旦有人鬧場的對策,工程師何鍾泰邀請了聖約翰救傷隊到場當值,幸無發生險情。在各方努力下,展覽效果甚理想,總參觀人數達十八萬人,有助向大眾澄清大亞灣核電站的技術安全性。後來,京港中心也於 1993 年再舉辦了大亞灣核電站參觀交流團,向參加者介紹大亞灣核電站所採用的結構與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水冷式石墨反應堆完全不同。

京港中心季刊報導(京港學術交流,1993/6)

 

航天英雄楊利偉

中國航天成就輝煌令全球華人引以為傲。時至今日,許多香港人仍津津樂道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訪港的旋風,而邀請楊利偉訪港的倡議者和落實者之一就是李乃堯。

楊利偉訪港

楊利偉贈京港中心的簽名海報

2003 年的香港,遭受沙士(非典)肆虐和本地政治內耗,經濟亦陷入了數年低迷之谷底,社會氣氛沉重。當年 5 月,身兼香港科技協進會會長的李乃堯就在會議上提出,邀請神舟五號飛船宇航員來港以鼓舞香港市民。這一建議獲科技協進會理事會通過,並交由李乃堯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共同促成。後來,楊利偉於 10 月 15 日勝利飛天,振奮人心,李乃堯隨即於翌日致電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建議政府致電祝賀楊利偉,同時邀請對方訪港。李乃堯當天傍晚就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對傳媒公佈這一邀請計劃,經電視台廣泛報導。他後來憶述:「我不敢說自己是唯一提議的,可能也有其他人作此提議,事實是,時任特首董建華很快就向楊利偉發出了賀電並作邀請。」

當年 10 月 21 日亞太經合組織泰國會議上,董建華就把握時機當面向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建議。10 月 24 日,中央旋即向特首辦公室表示同意,擬訂楊利偉 10 月 31 日抵港並停留五天。是次邀約由提出到落實,一個星期敲定,但籌備的時間亦只有一個星期!

京港中心立即緊急籌組「香港各界歡迎楊利偉訪港活動」執行委員會,以「歡迎楊利偉及航天團訪港大匯演」為重點活動。李乃堯憶述那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在那個難忘的一星期內,活動執委會主席鄭耀棠、秘書長李乃堯每天不停地開會,日間就在下亞厘畢道的政府總部、西環中聯辦之間穿梭不息,晚上則忙着拜訪不同團體,討論具體工作落實。這是李乃堯的京港生涯中最間不容髮的一次。

委員會以香港大球場為會場,力爭觀眾坐滿四萬個座位。不幸的事實是,大球場自建成以來從未坐滿四萬人,誰有把握座無虛席?一些政府部門人員就私下表示不同意選擇香港大球場。但是作為大匯演活動總指揮的李乃堯決定放手一搏,派出超額門票,以滿座為目標,結果大獲成功,創下香港大球場首次滿座的歷史。大匯演邀得當年多位紅遍兩地的影視紅星助陣,楊利偉與成龍的合唱更掀起了全場高潮,在未有事先安排的情況下,楊利偉在匯演中臨時下車,走到場邊與熱情的香港市民一一握手,大球場內的歡呼聲達到了沸點。

目睹這一畫面的,還有當日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百萬香港人。電視台的全程直播令楊利偉旋風在全港刮起,成功鼓舞和團結了人心,也激發起空前的愛國熱情。

大匯演的場刊

不過,京港中心參與中國航天科普,並不需要到 2003 年。例如在 1993 年,京港中心也參與籌辦了中國航天展,灣仔會展中心展場擠滿了市民,人潮幾乎把工作人員都擠到大玻璃上貼着了,排隊的隊伍直達場外馬路旁。

 

推動科普大講堂

另一方面,首任總裁楊偉國始終未忘學術。他於 1999 年辭任,赴北京大學研讀博士,後來於 2006 年獲博士學位。然而他在 1999 年剛拿到開學通知時,還是答應京港中心董事會的緊急任務,邀內地知名學者到香港介紹國家科技成就。

楊偉國成功邀請長征三號甲乙丙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龍樂豪等三位專家講者,他又向特區政府工業署申請資助,先後探訪皇仁書院、培正中學、聖馬可中學、香島中學等學校爭取支持。多番努力下,講座順利舉行,科學家和中學生積極互動。楊偉國百忙之中還撰寫科普文章,以筆名「楊愛科」編入場刊。

這一科普講座的成功,啟發了京港中心與政府部門,由 2003 年開始合辦一年一度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截至 2024 年,該講座累計邀請了逾八十位傑出科學家來港主講。2021 年、2024 年,龍樂豪亦重臨香江,與一眾航天科學家向香港大中小學生講述中國科學家的奮鬥故事,「楊愛科」應對此深感欣慰。

2003 年「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


 

現場抓着一個「出貓立委」| 成就萬人碩博夢,助培養香江學者

1988 年起,受國家教育部委託,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成為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院校研究生的報考點,三十多年來,累計二萬人報考,約一半考取了研究生資格,攻讀碩、博課程。

早於 1986 年中,京港中心就到北京磋商有關特別獎學金等問題,最後與教育部達成協議,先以少數著名大學為試點接受港澳生入讀,成績好的可結合相當於當年外國留學生的待遇,但只接受報讀全日制。資料顯示,第一年港人報讀內地研究院的只有二十三人。經多年商議,調整政策,向兼讀制學生開放,同時參與的院校名單亦逐漸擴充。每年報考人數都有數百人,多的時候曾逾千人。

80 年代為香港人士提供獎學金的安排

服務京港中心長達三十七年的元老鍾惠娟(Ruby)憶述,這數十年來,中心最忙的工作之一就是處理內地研究生報考。大家要負責安排實體考試、解答諮詢、提供各式各樣的協助,當中的奇難雜症令人哭笑不得。有一段時間,「總有一些申請者或家長,連報名簡章和院校資料都沒看清楚,就說要報考,有的資料不符,有的寫錯地址,不符申請資格的或亂選專業的也有不少,甚至連考碩士還是考博士,都沒弄清楚。」她透露,最棘手的是明明不符報考資格仍死纏爛打,甚至大呼大叫、作勢發惡拍桌子瞪眼睛的個案。她很感激時任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往往適時伸出援手,令鬧事者知難而退。

鍾惠娟

京港中心的關鍵工作是統考初試。每年總有一天,要安排和管理數百甚至上千名港澳台考生統一在一個考場應試。京港中心要向本地院校商借場地,多年來主要在香港理工大學,2024 年移師香港樹仁大學。此外,監考員的招募也是一項挑戰,京港中心幸得各方長期支持,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等友好團體常常惠為安排人手,周全考試工作。

 

竟也有公然在考場內看書的

現場筆試,最考驗同事們的應變能力,處理突發情況,比如作弊。「曾經有一對孿生兄弟應考,哥哥先交卷,離開試場前把答案扔給弟弟… 『出貓』(作弊)寫答案在紙巾上或准考證背後、或借故上廁所偷看資料等等,」Ruby 說:「有一位考生是台灣『立委』,竟在場內作答時看書,被逮個正着。」事後猜測,那位考生可能以為那是一場開卷考試(Open book exam)。最驚險的一次則是某內地院校試卷出錯,「監考員發現並報告後,請試場主管宣布封題,暫停作答。緊急派發準確的試卷,考試時間也相應延長以作補救。」

自 1988 年起,通過京港中心報考內地研究生者,累計已有二萬人次了,按約 50% 的錄取率計算,京港中心可謂成就了萬人的碩博夢。

 

香江學者計劃,成就一代人才

另一方面,時任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黃玉山於 2009 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建言,希望建立機制讓香港院校教授協助培訓內地博士後。國家決定委託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一同落實建議,並以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擔任秘書機構,於 2011 年起實施「香江學者計劃」。

該計劃資助內地博士後到香港參與研究,並向完成了為期兩年在港深造的內地博士後發出「出站函」以資證明,十多年間,共資助了七百多名「香江學者」出站。他們之中,許多返回內地後成了不同領域的學術骨幹或院系主管。

黃玉山後來接受《京港學術交流》訪問時表示「香江學者計劃」相當成功,在內地芸芸博士後培訓計劃中的口碑最好,「這件事能做成,是天時地利及人和叠加的可喜成果,最初只打算試行三年,隨着項目推行而一路持續,證明相當有價值。」

黃玉山受訪


 

京港和香港的兩院院士們

聯繫高級知識份子,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展開學術、科技交流和合作,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的重要使命。為此,京港中心與在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密切互動,參與推薦兩院院士的工作,並邀請多位院士擔任中心顧問,這些院士報效國家的故事,令人動容。

2003 年京港中心與中科院等聯合主辦香港院士論壇

 

張佑啟參與推動香港順利回歸

2022 年病逝的張佑啟是中科院院士,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是土木工程世界權威。他以計算力學及有限條法馳譽國際。他在肩負港大繁重行政和教學職務之餘,亦為香港順利回歸作出貢獻,他先後擔任香港特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行政長官及臨時立法會選舉委員會委員。若論香港高級知識份子中愛國愛港、放眼世界的典範人物,張佑啟院士當之無愧。

張佑啟院士(圖片來源:中科院)

 

劉允怡助力中國醫學走向國際

2024 年病逝的劉允怡是中科院院士、香港醫務委員會原主席。劉允怡院士是國際著名肝膽胰外科專家、也是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肝移植的創始人之一。

劉允怡情繫家國,同樣是愛國愛港的典範。他一直運用其廣闊的國際網路,把國外的著名專家介紹到中國內地做手術和演講,並把內地醫生推薦到外國學習和交流。教研工作之餘,他無償地將內地一些高水平學術論文翻譯成英文,在國際權威雜誌上推介發表。他還推介中國內地的醫學專家加入國際性學術團體。此前中國內地只有兩位醫生是國際肝膽胰協會會員,以劉允怡的工作為起點,迄今中國內地會員已達幾十位,部分還擔任關鍵職務。由此,中國的肝膽胰專科得以走上世界舞台。

劉允怡院士(圖片來源:中新社)

 

大灣區院士聯盟在港成立

2020 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京港中心要面對防疫措施之下的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戰。在疫情環境下,京港中心首先念及了年長學者們的不同困難,遂多次主動探訪,關心在港院士,並送上各種急需品。這種人溺己溺、血濃於水的情懷,正是京港中心與在港院士、各院校科研工作者建立友誼的關鍵。

多年來,京港中心的努力仍持之以恆,工作成效並未減退,並廣獲香港學術界的肯定,持續參與重要的學術交流、科創推動工作。2021 年 4 月,在京港中心等方面協力下,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在香港成立,旨在凝聚大灣區內的兩院院士力量,積極協助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會議

 

近年發展,繼往開來

復常之前,兩地交流因疫情而停滯,京港中心決定從香港自身做起,於一年內走遍全香港二十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香港分中心,還有特區政府 InnoHK 之下各大院校的科研實驗室,進行深度交流,以響應國家政策,提振各界對科創的重視。

京港中心總裁徐海山(右)拜訪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袁國勇(中)及陳鴻霖(左)兩位教授合照

隨着國家和特區政府銳意把香港建設為創新科技樞紐,本地科創事業蒸蒸日上。京港中心作為發起機構之一,於 2022 年參與成立了香港科技創新聯盟。聯盟同時宣佈設立「中銀香港科技創新奬」。啟動禮獲特首李家超、時任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等一眾嘉賓主禮,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中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亦發來賀信。此後三年間,京港中心一直承擔中銀科創獎的報獎和活動組織重任,與各方一道把中銀科創獎打造成為香港對接國家重點發展領域(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金融科技)的重要獎項。

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奬」

2024 年底,港澳八所院校聯同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一道和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簽約,共建大科學裝置 — 衍射極限同步輻射光源「南方先進光源」。這一安排,象徵着港澳學術和科技界進一步深入參與「科教興國」的事業,也見證着京港中心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這四十年間始終沒有缺席。

「京港學術交流」的題字最初見於 1991 年

京港中心季刊《京港學術交流》創刊號
初期只是試刊性質,仰各方支持和指導,一直出版至今

 

撫今追昔,楊振寧當年一席話,建起京港橋樑,連繫兩地學人,倏忽四十載。京港同人謹向

楊振寧院士及所有倡議人、促成者致以無限的敬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