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嶺南大學
疫情下公立醫院減少非緊急服務,大量病人要延期覆診。嶺南大學(嶺大)最新一項調查顯示,61.3%的受訪長者表示在相關技術成熟的條件下,願意或非常願意嘗試通過「視像」方式向醫生問診 (見表1)。當中接近七成受訪長者表示疫情期間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兩成三長者更明確表示自己十分需要醫護系統及醫護人員的支援。
表1:嘗試「視像看診」的意願
在相關技術成熟的條件下,你是否願意嘗試使用「視像看診」? |
百分比 |
非常願意 |
5.8% |
願意 |
55.5% |
中立 |
27.1% |
不願意 |
10.5% |
非常不願意 |
1.1% |
總計 |
100% |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於今年5月18日至30日期間,邀請本港55歲及以上長者透過電腦或智能手機填寫網上調查問卷,以了解他們對疫情及遙距醫療的看法。最終成功收集638份問卷。
負責執行是次調查的嶺大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及教育主任黃耿華博士表示,受訪長者普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被問及本次疫情同2003年「沙士」相比時,83.7%受訪長者認為本次疫情更加嚴重。有相關研究表明,長者可能是本次疫情的易感染人群。他指,「我們的調查發現,超過五成五的受訪長者評估自己被感染的風險為中等或較高」。
對於大部分受訪長者願意嘗試「視像看診」,黃耿華博士並不感到意外。他指出背後的兩個原因:一是當今社會資訊流通加快,長者的防疫意識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他們會盡量避免去容易發生感染的地方,而醫院則被視為「高危」地點之一;二是長者普遍認為疫情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雖然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長者認為香港的防疫工作做得不錯,但逾四成受訪長者依然認為是次疫情在本港將持續一年或一年以上。「很多長者有長期病患,去醫院覆診對他們來講是必需品,在這種情況下,視像看診便成為他們的選擇之一,或者說是折中後的替代品」。
另外,研究團隊經過數據分析,還發現不同長者群組在嘗試「視像看診」意願方面存在差異。例如,高學歷(大專及以上)群組與低學歷(中學及以下)群組意願嘗試的比例分別為70.6%和55.2%;居住於自置房屋(包括私人房屋與居屋)群組與居住於租房(包括公屋及其他類型的租住房屋)群組意願嘗試的比例分別為65.7%和47.4%。這顯示,學歷越高、居住條件越好的長者可能越願意嘗試「視像看診」。
嶺大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認為,「那些認為長者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排斥新技術的觀點可能已經過時了」。現在香港的長者大部分是出生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那波戰後嬰兒潮。他們經歷了香港的經濟騰飛,不少亦接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他們對科技產品有很大的接納能力。另一方面,近年來,遙距醫療在歐美地區及中國內地發展迅猛,相比之下,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顯得有些滯後。創新科技產業是香港的優勢產業之一,如何發揮科技的作用以應對香港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和日益加重的醫療負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5G時代即將來臨的背景下,是次疫情為香港探索發展遙距醫療提供了一個很好契機」。香港於2017年發佈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致力於把香港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智慧城市。「事實上,大力智發展慧醫療就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