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城市大學)
  • 2021-05-20 23:10

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城市大學)

讓貴金屬惠澤千家萬戶     呂堅:政府宜鼓勵大學把專利產業化

香港城市大學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成立五年來,先後在《自然》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開創性論文,研製出比超強鎂合金強度高十倍的超納鎂合金、廉價而可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高性能合金催化劑,向着「頂天(太空)立地(民生)」的目標邁進,也把綠色、節能、大眾化的理念加以落實。

貴金屬材料中心所屬的城大工學院,研究實力高踞大灣區第一,連續五年獲得的美國專利數量冠全港院校,去年專利收入為四百萬美元。

領導城大納米和新材料研究和應用的呂堅教授,負責不同領域的工作:城大國家貴金屬材料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城大-中國科學院納米材料與力學聯合實驗室主任。每星期,他要穿梭校內的三個實驗室指導工作,還得與深圳實驗基地密切聯繫。

所謂貴金屬,包括黄金與白銀、白金(鉑)等,不止廣泛應用於首飾、鐘錶,更是手機、電腦、汽車、化工催化以至航天器必備成份。

納米技術倍升飾金硬度 前景看好

坊間所指的黃金,即所謂K金,是量度黄金純度的指標,通常分為24份,18k金佔24分之18,即3/4為純金,餘下1/4則混合其他金屬。城大貴金屬材料中心研製的24k金,硬度提高三至五倍。有別於打造硬金手飾常用電鍍而造成污染,該中心運用力學和物理學原理,新技術不涉物質電化學加工,完全符合環保原則。

這個涉款千多萬的研究項目,獲得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一家本地大珠寶商更斥資一千萬支持,反映看好市場前景。該珠寶商在內地飾金銷售的每年營業額高達幾百億人民幣。

可降解物質植入人體 免二次開刀

科技以人為本。城大貴金屬材料中心研發的超納鎂合金,可用作生物降解植入物料,製成塗層加到膝蓋等人工關節,可延長使用壽命兼減低患者排斥風險,新材料既可用於生物醫療,亦適合製造亮面而耐磨的手機外殼,在汽車、飛機、高鐵等範疇也有可為。

相對於3D打印只能一個圖紙對應一個結構,呂堅帶領團隊世界首創的陶瓷4D打印,運用相對簡單的圖紙設計,就可衍生一系列形狀相似又連續可變的結構,該技術可以製造貴金屬催化劑的陶瓷基體結構,大幅增加催化劑的效率和壽命。新技術有望應用於太空探索、航空發動機製造和手機產品,已試行於石碑等文物修復上。而生物打印機打印的人造血管等器官軟體材料,不久的將來可以是醫生做手術前下刀的關鍵參照,也可免二次開刀之苦。

科研結合應用 支持大學生創業

實踐出真知,創新在嘗試。呂堅帶領城大團隊不斷發掘貴金屬的應用潛力,例如研製超高精準的納米貴金屬探針,利用SERS(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幾分鐘就可鑒定真假化妝品、測出肉製品成分、抗生素和心血管病等等,又與廣州醫療檢測機構進行一項新冠病毒快速測試合作研究。

「一個沒為病人看過病的醫生,一個沒做過工程的工學院畢業生,如何說得上成功呢?」呂堅問。他說城大校方鼓勵學生、校友使用城大專利並使之產業化,「創業啟動時給予資助,產業化成功了可以分成。」他指出大學專利是社會共同財富,建議特區政府主導和推動,讓創新創業成為香港社會的常態,這也是創科的動力所在。

呂堅透露,當選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人物的城大博士畢業生黃源浩,五年間把初創企業「奧比中光」變成獨角獸,還全額向深圳市政府交回所支持的幾千萬元資金。他相信這家少有的互聯網時代硬件公司將成就另一個產業佳話。

附件

  • 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商報報導.png

    png / 1.1 Mb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