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
  • 2021-08-10 10:03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05年正式掛牌成立

病毒偵探 抗疫先鋒

應對變種 袁國勇領港大研「第二波疫苗」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迄今導致超過2億人感染,超過400萬人身故。連月來的變種病毒更令各地疫情再度告急,香港也是一片徬徨。在這抗疫關頭,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勇教授,明確提出全港疫苗接種率必須提高到99%,才能放寬社交距離。人們期待,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傳染病學家的呼籲,能加快「全城起動 齊打疫苗」社會行動,超越當局爭取的七成目標,港人「應打盡打」,盡快築成防疫抗疫的全民保護網。

袁國勇教授簡介新發傳染性疾病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

2003年率先確認沙士病源

袁國勇是外科醫生、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全球爆發一役中,率先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而不是其他衣原體或其他病因形成,同時指出病毒可源自果子狸等野生動物。港大揚威國際,袁教授也被譽為亞洲「抗SARS英雄」之一。

2005年,國家科技部批准港大成立「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該實驗室),這是境外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袁國勇成為該實驗室主任,2007年獲選中國工程院士。

港大微生物學系排亞洲第一

袁國勇迄今發表1000多篇論文,論文引用次數超過15,000次,影響因子為100,統計顯示他在冠狀病毒研究方面發表論文最多。他帶領港大微生物學系的150人團隊,針對各種臨床的疑難雜症尋找治療方法,然後把臨床樣本帶到實驗室鑑定新型的致病病原體,研究成果都發表在世界頂級學刊,備受矚目。《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在2021年全球大學最佳學科排名榜,將港大微生物學系列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十名。

「與人類相關的新發傳染病,75%的病毒來自動物。」袁國勇是特區政府抗疫專家顧問,也是國家衞健委傳染病高級別專家小組成員。他對病毒、病源的追尋鍥而不捨,20年來,帶領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發現了超過100種新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又發現藥物AM580可作為廣譜抗病毒藥物,並能對付多種病毒,包括MERS、SARS病毒、H1N1、H7N9、寨卡病毒、EV71腸病毒等。

袁國勇介紹港大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運作情況

關注動物沙士感染人類

2005年,袁國勇認定中華菊頭蝠存在大量類沙士冠狀病毒,同時華南地區食野味的習俗是一枚定時炸彈,指出來自動物的沙士和其他新型病毒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針對禽流感,袁國勇自1997年起一直疾呼採取中央屠宰,大眾避免接觸活家禽。綜合歷次追踪新發傳染病源頭,他指出最先報告的地點都是街市,包括發現新冠病毒的武漢野味市場,冷凍食品鏈可能也是病毒躲藏之處。

解新冠入侵 研發疫苗

一如抗擊沙士,該實驗室在抗擊新冠疫情上也擔當重要角色,這次就發揮港大深圳醫院的協同效應,找到病人和治療對策,發現病毒是通過誘導肺部細胞凋亡以引起疾病,由此解開新冠入侵途徑、並揭示會人傳人,也發現麻風藥物可用於醫治新冠。

袁國勇和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科學主任王培還利用倉鼠實驗,在早期的新冠病毒中,發現一個丟失了鹼性氨基酸序列、無致病性的突變株,為追蹤以後病毒的適應性突變,以及進一步開發高產量滅活疫苗生產株和減毒疫苗,帶來重大突破。該實驗室與廈門大學、北京萬泰生物藥業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噴鼻式疫苗,已經完成第一期臨床測試,證實安全,他相信噴鼻式疫苗有望成為「第二波疫苗」。

不過,受疫情影響,基因樣本不能通關,噴鼻式疫苗研發進度被拖慢,去年以來港大與內地合作夥伴的協作只能透過視像會議進行,遠不及面對面商討來得深入。而由於香港沒有廠房生產疫苗,要等內地廠房製造第二批疫苗,再經內地當局批准,才可運到香港展開第二期臨床測試,然後物色投資者參與,繼而進行第三輪臨床測試。

看來,如果不能盡快實現全民接種,促成兩地通關,不止疫苗臨床測試受阻,民生、經濟和兩地交流都將繼續陷於停滯,如何恢復正常生活?

(左起)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陳鴻霖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微生物系袁國勇教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

附件

  •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商報報導.pdf

    pdf / 2.0 Mb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