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
  • 2021-08-26 15:37

香港理工大學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09年正式掛牌成立

精琢細磨  優化產品

張志輝促用好河套區完善產業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器,除了是工具,還應包括製造工具的設備和模具,只是這些「利器」的作用常常不為人知。獲國家科技部批准在香港理工大學設立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正是研究這些「利器」的科研機構之一。該實驗室除了在理大的本部外,在香港科學園和深圳都設有分室,在張志輝和杜雪教授帶領下,近年開始與德國和歐盟展開合作項目,還計劃在大灣區設立研發基地。

超精密加工技術是一個多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在光電子學和機電一體化、光學、通訊、生物醫學工程等有廣泛應用,例如注塑模具、汽車顯示屏、擴增實境式(AR)、虛擬實境式(VR)顯示器的鏡片等。近日,該實驗室、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和視覺科技有限公司(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ny)共同研發了納米結構光學離焦近視防控鏡片(NDIS)。超精密加工技術對該項目的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該實驗室擁有拋光磨頭、導光板、兼容多類型光盤的透鏡等二十多項專利,還首創超精密多射流拋光技術,研發連注連軋的軋輥機,研製液晶面板輥筒型模具和超精密加工機床等。多年來,實驗室團隊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創新技術獎等評比中屢獲殊榮,在教育部高等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連續三年獲大獎。張志輝和杜雪雙雙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實驗室人員操作精密設備以研製不同規格的產品

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援

自2009年以來,實驗室團隊為逾百間模具、光學和電子業的中外企業提供技術支援和顧問服務,協助完成多個項目,開發各種非球面及自由曲面光學透鏡,令相關成像及照明光電子產品的質量升級,如擴增/虛擬實境式顯示系統、汽車平視顯視系統、視光學的漸進式鏡片、3D成像系統、紅外線探測系統、醫療照明產品、室內外照明、led路燈、汽車照明及太陽能系統等等。

精益求精,互補優勢。多年來,該實驗室積極開展一系統對外合作項目,例如與歐盟合作研究「非球面和自由曲面測量的參考算法」、研發「多功能結構表面的高精度加工鏈」,與德國公司合作開發下一代超聲波輔助加工技術。又分別與廣東工業大學和深圳大學開展「微納米數控裝備及加工技術研發」、「研發用於超精密滾筒軋製先進光學產品之製造設備及工藝技術」。開展中的合作項目達十五項。

實驗室鑽研不同曲面的加工效果,為產品增值

精心拋光的鏡片, 沒有最好,追求更好

冀成為超精密加工技術研發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幾年來,該實驗室培養了3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多名畢業生成為高校教授,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圳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有的在香港科學園創業開設初創科技公司,也有的成了企業工程師或實驗室研究骨幹。目前在讀研究生超過20人。該實驗室的定位是成為世界一流的超精密加工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用張志輝的話就是不以產品高質量為追求,但以優質產品高產為目標。張志輝透露,除了在深圳設有分室,還在深圳和廣州有項目,正計劃擴大規模。

張教授介紹實驗室部分精心傑作

宜善用河套區發展產業鏈

談到香港要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實驗室主任張志輝表示香港有條件也有人才,目前最欠缺的是產業鏈。沒有產業鏈則難有長足和長遠發展。他認為深港河套區可以有大作為,「在大灣區不要只是單打獨鬥,香港要善用資訊流通優勢,做好設計、分析和決策角色,同時協調好生產商、供應鏈,尤其要找到關鍵技術的合作夥伴。」

特區政府幾年來投放逾千億資源發展創科,張志輝承認數量不少,但補充內地投入也很多,動輒上億元的項目為數不少,「香港有人才,內地發展快,雙方應更多努力多協作,互補優勢,香港尤其應該推動更多國際性參與和合作,加速產品優質化,也帶動本身的再工業化。」

(左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徐海山總裁,超精密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張志輝教授

附件

  • 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商報報道.pdf

    pdf / 2.1 Mb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