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香港科學家,主要從事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超分子化學、光化學和太陽能的基礎研究,其研究工作,有助日後開發各種更高效能的固態照明和再生能源材料。
自小熱愛數理的任院士,日後成了業界中的翹楚。(港大圖片)
畢業於拔萃女書院的她,自小熱愛數理科學,其後以一級榮譽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繼而跳級讀博士。38歲那一年,當選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6年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5年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她更是首位華人獲英國皇家化學會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2005/06年) 和Porter 獎章(2020年) ,並於2011年獲頒「歐萊雅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21年,成為「大灣區院士聯盟」發起人之一。
她表示,大灣區院士聯盟的建立,將為推動和協調大灣區科創發展和人才培育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她認為國家要發展,人才與科研都非常重要,而科技強國靠基礎研究推動,她直言:「只要基礎研究有成果,國家必然能強大。」
談到香港參與到國家發展的層面,她認為目前香港投放予創科局分配的資源,未能落實到院校進行研究的前沿需要上,比如現行教資會轄下研資局所分配到科研發展的項目資源,竟然與30年前相若,而且額度甚少,院校內進行科研的設施亦非常落後,必須投入資源改善。「如要加強香港青年投身科研行業的信心,國家實驗室與科技創新中心過河落戶會為醉心科學的年輕人提升希望。」
任院士獲邀擔任國際領先學術期刊Natural Sciences的化學領域主編,以及美國化學會期刊《無機化學》(Inorganic Chemistry) 的副主編。(港大圖片)
從事科研工作數十年,任教授對研究的熱誠未減半分,在她身上可感受到一股匠人精神。她努力得來的科研成果甚多,截至2020年,任教授已發表了540餘篇期刊論文,申請了多項專利,撰寫多篇專著章節及著作。
在90年代初,她開始研究金屬有機發光化合物,開發出多系列新型發光金屬有機分子功能材料,為發展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屏 、固態照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及轉換等範疇奠定基礎;並利用超分子化學及激發態特性設計獨特的發光超分子組裝材料、分子識辨探針及化學和生物傳感器,可望應用於醫學診斷及環境污染物檢測等範疇。她表示,希望可發掘出屬於香港、又能達到節能高效的原創性材料,領先和帶動世界,而不是改良別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任院士小資料:
職銜:香港大學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 (化學與能源)、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公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