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乃正,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曾任中大化學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校長,兩度出任新亞書院院長,他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黃院士於2020年,為中大新亞書院畢業禮致辭。(中大新亞書院圖片)
黃院士研究方向為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之有機合成,希望透過改變「官能團」(Functional group)(決定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原子或原子團)和分子結構,影響和改變有機化合物性質。
在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成立的「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黃院士擔任副主任,與團隊致力發展綠色化學——研究如何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原料及能源,減少釋放有害物質。他現為多份國際及內地化學期刊編委、資深評委或學術諮詢委員,亦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主席。曾獲多項殊榮,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1997年)、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1999至2000年)。
香港基礎科研具優勢,黃院士認為,深港兩地可互補。(freepik)
黃院士認為,香港高校世界排名靠前,在基礎研究方面很有優勢。而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相比,高等教育相對較弱。如何將香港的基礎研究由上游推到中游和下游,正是香港和深圳可以互補的。
特區政府近年斥巨資發展創科並成立創科基金,不過項目審批成功率偏低,項目申請過程繁複,阻礙了科研發展。對此,黃院士批評,創科基金政出多門,不同資助計劃分別涵蓋工業、資訊科技等多個界別,未能統一處理商家、院校、研發者的項目。尤其申請資助過程繁複,科研人員經常要為文書工作煩惱,窒礙研究。
與此同時,創科基金會定期評估獲資助科研項目發展,並表明科研者的研究進度及成果若不附合申請資助時所訂目標,將不獲續發資助。黃院士指出,政府在批出經費後,不宜對項目有過多行政干預,他直言:「應該讓人專心做研究,而非浪費時間應付審核過程的paperwork(文書工作)。」
科研經費增加固然值得歡迎,但黃院士指出,若要善用經費,首先要有妥善的大學編制,讓大學教授及研究生參與實驗室項目,這樣不但能為本地人才提供研習機會,節省的人手聘請費用更可用來購買更優質的儀器。內地實驗室便採用了大學編制,由科技部補助大專院校及學術研究工作,包括研究人員的工資和與研究計劃直接有關的耗材費用,他建議政府參考內地的做法,紓緩本地科研的資金壓力。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