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院士.唐本忠】要解決重大科學問題 必須敢闖「無人區」
  • 2021-09-08 17:00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唐本忠。(大公報)

唐本忠院士分別在華南理工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2008年晉升為講座教授。2015年起擔任「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2021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

唐院士的研究領域包括高分子化學、材料學、生物醫學診療等。他堅信要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必須有敢闖創新「無人區」的決心和韌性,20年間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並追縱與傳統發光分子領域背道而馳的「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成為這個原創性科學概念的提出者和該領域的引領者。全球至今不少於145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投入這個全新領域。

唐院士已發表科學論文1600餘篇,被引用次數達11萬餘次,H指數高達152 ( H指數為一混合量化指標,可用於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H指數152即唐教授有152篇論文被引用了152次。 )。自2014年至今,連續入選化學和材料科學雙領域高被引用科學家。曾獲多項榮譽及獎勵,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7)、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裘槎高級研究成就獎(2007)。唐教授現任Wiley出版社發行的Aggregate雜誌主編。
 

談到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粵港澳科創中心,唐院士認為這給香港科研界帶來重大機遇,「加速融合」是香港科學界的必要選項。(新華社)

與京滬兩大傳統科研中心相比,唐院士認為粵港澳有着很多優勢,比如大灣區的資金優勢、人口和市場優勢。香港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上擁有很好的天時地利,但人和方面應加強力度,特別在推動科技產業化應加強與深圳交流和借鑒,「深圳從民間到官員都很想做事,幹一番事業,我覺得港深雙方可以加強合作。再者,現在香港社會已恢復正軌,特區政府施政的膽子應該大一點,在人才培訓可以更進一步。」

最受人關注的是,香港生活成本太高,研究生畢業後就業機會不多,唐院士希望特區政府在人才培訓政策的生活配套有所作為,特別要做好制度的頂層設計:「在美國,研究生很易找到對口公司,薪酬也不差,香港對比就顯得很缺乏。香港做最前沿研究的公司不多,現在看來,仍是大灣區的機會更多。」

唐院士小資料:

職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