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圓滿舉行
  • 2023-05-22 10:36

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科研科創浪潮令社會不斷更新,當中有賴科學家不斷砥礪前行,尤其一眾華人科學家在參與科研與科學技術發展,取得特別驕人的成就。有見及此,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科學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於5月20日聯合主辦「2023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邀請三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親臨香港科學館,以淺白易懂的語言分享科技知識,並與在場青少年及公眾進行即場交流。希望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啟發青年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讓公眾了解這些傑出華人科學家的成長與科研故事。

三位講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院士(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院士(能源與環境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院士(地理信息科學專家),分別就中國內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狀與趨勢、建設無廢社會、智慧科技與智慧城市向公眾進行講解,為方便公眾參加,講座以線上線下同步方式進行。頗多中學生現場參與,對於科學技術進步與科學家力求突破的精神非常認同。


觀眾認真聆聽院士們的分享。(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院士用數據說話,介紹了中國內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狀,並表示隨著生態環保要求,內地基建發展開始了由量到質的轉變,而這類新模式正在「一帶一路」中廣泛引用,是中國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院士以「無廢社會」概念詳細闡釋其建設理念與進程,並以部分具代表性的學校、循環經濟產業園及城市等實踐案例輔以說明。(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嘉安院士圍繞「智慧技術與智慧城市」為題,用大量實例詳細解析了智慧城市中包括的種種智慧技術。(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三位講者除了分享專業內容以外,對鼓勵青年認識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是語重心長。陳湘生院士特別講到,科學研究要追根尋源,有縝密的科學思維以外,也要思考人和自然的可持續互動。陳勇院士分享的五個無廢案例,也引導參加講座人士思考產廢的最終問題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製造瓶頸。葉嘉安院士以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層次分明闡述如何發展可持續的低碳智慧城市。

三位院士在主題分享後,即場回答在場與網上直播觀眾問題。(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有不少中學生參與是次講座。(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主辦機構之一、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認為,持續舉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意義深遠,匯聚香港與內地的專家學者,分享其個人心路歷程,體悟其力求進展,在前沿問題的研究上如何解難,能使廣大青少年明白愛國科學家的服務精神,日後啟發他們參與科研,服務於社會及國家所需。講座過後,講者們由李為君總館長陪同參觀昨日推出的新專題展覽「天生我『材』─材料科學與設計」。出席嘉賓對於是次展覽頗有嘉譽,認為香港科學館與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合作有助公眾以新角度重新認識材料科學。

自2003年起,本中心聯合主辦「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系列,邀請華人科學家走進社區,向公眾和學生進行演講分享,希望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啟發青年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讓公眾了解這些傑出華人科學家的成長與科研故事。為隆重其事,講座安排由中國科協國際合作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何巍女士及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為君先生進行致辭,並與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先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先生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范英妍女士陪同合照。

中國科協國際合作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何巍女士致辭。(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為君先生致辭。(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先生與嘉賓及三位院士合照留念。(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一眾中學生與嘉賓及三位院士一同合照留念。(圖片來源:本中心攝)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