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汪衛平博士(左一)領導的跨院校研究團隊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領導的跨院校研究團隊,以肉桂中的肉桂醛作為抗炎劑,成功研發新型前藥納米粒子,精準傳送藥物至體內發炎部位,可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此一技術於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先進醫療保健材料》發表並作專利申請。
研究背景
炎症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一般炎症反應可助機體自我防禦和修復,但炎症失衡會引發各種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即是其中一種,是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性關節疾病。全球大約 0.5% 至 1% 的成年人會患上,患者全身會出現不同的關節疼痛及持續骨侵蝕,最終導致關節被破壞,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目前的治療策略主要是服用抗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炎劑、類固醇及生物活性化合物等,嚴重患者可能需接受手術,但現有治療方案往往只能緩解症狀,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因為傳統抗炎藥物缺乏靶向性、穩定性差、溶解度低,還可能出現全身性副作用。
研究結果及意義
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前藥體系。團隊利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劑肉桂醛作為抗炎藥,加以化學修飾,改造成一種活性氧響應的聚合物前藥,可以自組裝成納米粒子。科研團隊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小鼠模型中進行實驗,發現這些納米粒子通過靜脈注射能有效在發炎的關節處積聚,並在炎症部位高濃度活性氧的刺激下釋放肉桂醛,抑制促炎因子的過量產生,緩解炎症的病情進展。實驗顯示,肉桂醛前藥納米粒子能夠精準遞送到發炎部位,而不會對其他正常組織造成傷害。
肉桂
領導此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及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衛平博士表示,此技術具有三大優勢:第一,把肉桂醛改造成前藥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藥物溶解性及穩定性,令藥物更易吸收和保持活性;第二,以納米劑型給藥,可以增加藥物在病灶部位的積聚,避免藥物被快速代謝;第三,炎症部位的活性氧可以激活藥物在患處發揮藥效,肉桂醛前藥的療效較傳統藥物更佳,有望為靶向藥物輸送治療炎症性疾病提供新方案。
汪衛平博士團隊正致力開發肉桂醛前藥的口服劑型,推動臨床轉化。
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及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衛平博士領導;廣州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郭偉聖教授及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李鐘玉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張雅茗博士和劉璐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研究人員包括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畢業生王天一博士、廣州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毛聰、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研究助理單鵬飛,以及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
此項研究得到由香港大學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及李嘉誠醫學院提供的啟動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來源:香港大學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