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 8 月 16 日公布了 2024 年獲獎名單。
北京大學鄧宏魁因開創化學方法以將體細胞重編程爲多能幹細胞,獲得生命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清華大學李亞棟,因對「單原子催化」的發展和應用作出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
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孫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論上作出傑出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 2016 年,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設立,是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大獎旨在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以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
2024 生命科學獎
幹細胞再生醫學始於 2006 年山中伸彌及其同事發現四種轉錄因子可將成纖維細胞轉化爲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然而,轉錄因子過表達的方法很難精確操控重編程效果,且可能導致隨機的基因整合和潜在的致癌基因表達,從而限制了其應用。
鄧宏魁率先發展了使用化學小分子將成纖維細胞轉化爲 iPSC(化學誘導多能幹細胞,即 CiPSC)的方法。他證明了 CiPSC 可用於産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2013),並揭示了産生 CiPSC 的分子途徑(2015,2018)。鄧宏魁還成功建立了人類 CiPSC 誘導技術(2022a,2023),證明了由人類 CiPSC 衍生的胰島可以改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糖尿病(2022b),顯示出 CiPSC 的巨大臨床潜力。
鄧宏魁的原創性工作,爲細胞重編程開闢了新的途徑,將對幹細胞研究和再生醫學的發展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24 物質科學獎
固相金屬催化劑通常是納米顆粒催化劑,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産。爲了開發金屬原子利用率最優且催化位點及模式均一的異相金屬催化劑,科學界一直探索一種將金屬分散於載體表面、以單個金屬原子爲異相催化中心的催化劑,但是未得到發展,原因是缺乏簡易可行、廣泛適用的單原子異相催化劑製備及表徵方法。
張濤、李隽和劉景月,於 2011 年報道了鉑(Pt)以孤立金屬單原子狀態鑲嵌於氧化鐵(FeOx)中的異相催化劑。這項研究建立了以單原子鉑爲活性催化位點的固相催化劑的合成與鑒定。張濤和合作者將此類催化劑所促成的催化功能命名爲「單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SAC),並觸發了單原子催化爆發式發展。
李亞棟和合作者系統性地開發了可設計、可控且具有普適性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方法,促成了具有高載量中心金屬和均一微觀結構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合成,爲此類催化劑於工業生産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從而推動了單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發展。
張濤和李亞棟的開創性工作,開啓了異相金屬催化劑的活性位點認知,爲原子精度上的固相催化劑調控提供了有效途徑。他們的研究成果已促使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學品的綠色環保、高效節能工業化生産。
2024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孫斌勇在李群表示論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別是在典型群單重性定理、θ 對應理論以及 Rankin-Selberg 卷積中的非零假設等方向。
孫斌勇的第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建立典型李群表示的單重性質。在緊致情形下,這一問題最初由 E. Cartan 和 H. Weyl 研究。孫斌勇與合作者朱程波,將其推廣到非緊致情形,並將其歸結爲不變分布的研究。他們的創新方法解决了這一長期猜想,奠定了典型李群的相對表示論基礎,並爲 Gan-Gross-Prasad 的基本猜想提供了重要證據。
第二個重要貢獻在於 θ 對應理論,這是研究不同群之間自守形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孫斌勇和朱程波證明了由 Kudla 和 Rallis 在 1990 年代提出的關於某些塔中 θ 提升首次非零的詳細信息的猜想,顯著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第三個重要貢獻是證明了 Rankin-Selberg 卷積中上同調測試向量的周期積分不爲零。
來源:未來科學大獎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