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辦事處,將於今年 6 月舉行首屆「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重點,提升市民及旅客對非遺的認識,讓社會各界親身感受非遺的文化內涵和樂趣。精彩活動包括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考察活動及工作坊等。
高峰會及「公眾非會議」
香港康文署聯同文化推廣組織「非遺六月」(由華夏基金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文化力量共同發起)舉辦高峰會,以「非遺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為題,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學者、非遺傳承人參與,從學術角度探討非遺在大灣區的傳承和發展。同日舉辦「公眾非會議」,邀請中學生、大專/本科學生及青年文化團體、公眾人士在非遺相關範疇內展開討論。
非遺高峰會:非遺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
日期:
時間:
地點:
費用:免費
語言:廣東話、普通話
報名:請見本頁下方
主題演講:非遺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館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
張宇航先生
題目﹕廣東非遺保護傳承的回顧與展望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吳志良先生
題目﹕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創新與實踐路徑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麥勁生教授
題目﹕非遺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
總結
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鄭培凱教授
傳承與發展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顧問,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前香港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博物館諮詢委員會藝術專責委員會主席
許焯權教授
題目:非遺和有形文化遺產的關係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區志堅博士
題目:中學與華服知識的傳播:以楚服及楚國文化知識的推廣為例
澳門大學教授、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民間文藝家專委會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張彩塑第五代傳人
張澤珣教授
題目:追蹤澳門藝術與文化-非遺在澳門的傳承與發展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前香港演藝學院研究生課程主任,「香港本土傳統民歌資料庫」負責人
張國雄博士
題目:香港本土傳統民歌:保護、研究、傳承與發展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深圳市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
孫霄先生
題目:非遺傳性承保育中的「遺傳失憶」現象(對國家級非遺傳統舞蹈沙頭角魚燈舞文化形態變異的研究)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廣州軟件學校創意設計學院院長
裴繼剛先生
題目: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創造性轉化與創新發展的思考——以廣州大學非遺研培計畫新疆刺繡為例
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非遺項目委員會委員
游子安教授
題目:黃大仙信俗的傳承與發展——從香港走向世界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教授、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蕭國健博士
題目:香港非遺與旅遊業
總結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羅樂然博士
傳承與實踐組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代表性傳承人
吳炳鋕道長(道號大鋕)
題目: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要素
蓬瀛仙館理事(非遺保育部副主任)、香港道教聯合會理事
葉德平博士
題目: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傳承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副教授
馬木池副教授
題目:傳承與發展——長洲太平清醮
香港工夫茶藝文化協會主席,《工夫茶民俗探源》作者
蔡漢武先生
題目:中國工夫茶源流和傳承
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廣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梁俊威先生
題目:「非.非遺」視角下的非遺新聲
廣繡廣東省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譚展鵬先生
題目:以設計為龍頭,引導各非遺項目回歸社會
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香港長衫協會理事(教育)
吳國禧先生
題目:「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總結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
彭淑敏博士
公眾非會議
邀請中學生、大專生、本科學生、青年文化團體及任何公眾人士參與非遺相關的討論。計劃將作為非遺高峰會的子論壇進行。
兩場活動的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