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王循理教授照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散裂中子源照片來源:新華社)
2021 年,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迎來了一台名為「多物理譜儀」的科學裝置。通過這台儀器,科學家在短短三年內產出了百餘篇論文,其中兩篇登上《自然》正刊,另更有一篇被《科學》收錄。這一成果的背後,離不開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王循理的傾力投入。
作為國際知名中子散射專家,王循理教授的科研生涯始終與「大科學裝置」緊密相連。近日,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專訪了王教授,聽他講述如何以中子散射技術為橋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協作與創新。
中子散射的啟蒙與深耕
1981 年,王循理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自此與物理學結緣。在高年級選修《中級物理實驗》時,「當時的指導老師楊威生教授帶我們做了一個 X 光衍射實驗。他用一把尺子測量膠片上的衍射峰間距,竟能推算出原子間的距離。這讓我深刻感受到實驗物理的魅力。」王教授回憶道。
正是這種「用簡單工具探索微觀世界」的震撼,促使他選擇中子散射作為畢生研究方向。1985 年,他通過李政道教授發起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赴美留學,進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中子散射技術的系統學習。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對中子散射研究的深厚興趣和學術基礎。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
1992 年博士畢業後,他加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一待就是二十年。期間,他主導設計了工程應力譜儀 VULCAN,被用戶讚譽為「最完美的譜儀」。該設備至今仍是材料力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散裂中子源
2009 年 VULCAN 出光之日
從金屬玻璃到高熵合金的微觀探索
2012 年,王循理教授選擇回到香港,加入香港城市大學,致力於推動中子散射技術在香港及大灣區的應用。他的研究聚焦兩大方向:金屬玻璃的原子結構與動力學,及複雜合金的形變機制。他解釋道:「金屬玻璃的原子排列無長程序(long-range order),但其局域結構與動力學行為直接影響材料性能。而高熵合金在低溫下展現出的反常強韌化現象,更是顛覆了傳統金屬物理認知。」
揭示這些現象的微觀機制,中子散射技術就是關鍵手段。「中子不帶電荷,穿透性強,能『看清』材料內部原子尺度的動態過程。例如,電池充放電時電極材料的結構變化、高熵合金低溫拉伸時的原子位移,這些原位觀測只能依賴大科學裝置。」
王教授及其團隊利用日本散裂中子源的工程物理譜儀,首次實現了高熵合金低溫形變的原位中子衍射實驗,相關成果為設計新型高性能合金提供了理論依據。值得一提的是,他參與的「非晶材料原子結構」研究,亦被《科學》雜誌列為「125 個全球最具挑戰性科學問題」之一。
「中子散射讓我們得以窺見非晶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的奧秘,這是其他技術無法替代的。」王教授說。
日本散裂中子源
大科學裝置:從用戶變成建設者
留美期間,王教授親歷了大科學裝置從設計到落成的全過程。2017 年,他推動香港城市大學與東莞散裂中子源合作,建成多物理譜儀。這是香港首筆「資金過河」支援內地大科學設備的案例,其創新設計加上精準的製造與組裝,也造就了全球罕見能在三年內產出超百篇高水平論文的譜儀。「這台譜儀的設計兼顧了高解析度與多功能性,尤其適合複雜材料的原位研究。」
王教授坦言建設過程充滿挑戰,特別在疫情期間,一些部件從海外進口倍加困難,團隊又不得不在隔離狀態下完成組裝調試。「內地年輕科研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令我印象深刻。他們能迅速將理論構想轉化為電腦模型,再通過實驗驗證可行性,這種效率在全球罕見。」
多物理譜議
隨着散裂中子源二期升級提上日程,王教授對未來的裝置設計充滿期待:「我們希望建造國際上尚未出現的先進譜儀,例如結合超快中子脈衝與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的系統,這將開啟材料科學的新維度。」
灣區協作共建人才樞紐願景
「散裂中子源落戶東莞,最大受益者其實是香港。」他解釋,香港集聚了大量基礎研究人才,卻長期缺乏大型實驗設備。「如今兩地車程僅兩小時,香港科學家可便捷利用中子源開展前沿研究。這種『臨港佈局』模式,為大灣區打造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的完整鏈條。」
散裂中子源園區(圖片來源:中科院高能所)
為進一步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在諾貝爾獎得主、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倡立者楊振寧院士的見證下,王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的陳和生院士積極推動成立了「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在 2023 年評估中獲評「優秀」,成為香港—中國科學院 22 所聯合研究中心的佼佼者。
之後,王教授聯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散裂中子源、澳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機構,成立了「粵港澳中子散射聯合實驗室」,是首批 10 所「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之一,促進跨地域科研協作。
「香港的獨特價值在於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王教授舉例,在裘槎基金會的支持下,他 2014 年發起的「中子散射暑期學校」,每屆都吸引牛津、劍橋、東京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學生參與。「三分之一學員來自香港,三分之一來自內地,三分之一來自海外。這種多元交流,正是大灣區科研生態的縮影。」中子散射暑期學校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仍將舉行。
讓大科學裝置成為創新引擎
對於大灣區科研的未來,王循理教授提出三大方向:
一、裝置集群化: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同步輻射)、深圳自由電子激光等裝置建設,形成「中子—光源—激光」互補的大科學裝置集群;
二、機制國際化:借鑒法國—德國—英國共建中子源的經驗,探索大灣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並向全球科學家開放設備使用權;
三、產學研融合:支持科研團隊與高科技企業合作,將中子散射技術應用於電池研發、新材料測試等產業領域。
「大科學裝置的投資動輒數十億元,但其回報可能是顛覆性技術。」王教授以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為例,新冠病毒抗體結構解析、鋰電池材料優化等突破,都是通過該光源的裝置所取得的成果。「未來,誰能搶佔這些『科研基礎設施』的高地,誰就能掌握科技創新的主動權。」
專訪尾聲,王教授提及李政道教授對他的影響:「CUSPEA 項目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如今,我的使命是將這份學術交流的價值傳承延續下去。」
李政道教授(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
他計劃在香港籌建「國際量子科學樞紐中心」,打造中子散射技術的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平台。「科學沒有邊界,但需要橋樑。香港既是國際化視窗,也是大灣區科研共同體的核心紐帶。」王教授說,「當我們談論『大科學裝置』時,不僅是在談論設備,更是在構建一個激發人類想像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三代中子散射科學家。在祝賀 199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Cliff G. Shull 教授的招待會上,王循理教授在他的博士導師、Shull 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 Constantine Stassis 教授的介紹下,結識了這位諾貝爾獎得主
* 除另有標注,本文的圖片皆來自受訪者
如欲知道更多教科相關消息,請留意京港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HKAEC